欢迎来到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| 学习系统 | 校长信箱 | 用户登录   收藏本站   |   设为首页  
资料搜索
名师风采
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师发展 > 名师风采 > 正文
读经典·知时节(第二十四期)
作者:同源字串教学名师工作室 来源:原创 日期:2021/5/5 15:41:36  点击:6 加入收藏 

同学们,今天我们读经典,知时节栏目将和大家共同解读“立夏”这个节气。立夏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,夏季的第一个节气。

  立夏后,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,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,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。农谚说得好:“立夏不下,犁耙高挂。”意思是说立夏这天,要下雨才有利于农事生产,如果没有下雨,意味着后期要天干久旱,往往会错过农时。或者当年的庄稼会减产甚至绝收。所以,人们也常说“立夏无雨,碓头无米。”因此,立夏日是否降水,是千百年来压在中国农人心坎上的重重牵绊。

 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立夏节气。据记载,周朝时,立夏这天,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,举行祭祀炎帝、祝融的仪式,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农耕。很多地方还有“立夏尝鲜”之俗。人们品尝时令食物,以求健康吉祥。

 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立,建始也,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这里的“假”,即“大”的意思,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。今天,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“夏”的字源演变。

  你们看,这就是甲骨文中的“夏”。“夏”的本义是威武壮大之人,后引申指“中国之人”, 这里的“中国”指黄河中游流域,即中原一带。后又引申指事物壮大兴盛。由壮大兴盛引申指四季中最热、植物最盛的季节——夏季。房屋高大也称为“夏”,此义后来写作“厦”。

  这是金文“夏”的写法。金文中的“夏”字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。金文中的“夏”字实际上就是“人”形:上为“头”,中间为“躯干”,两侧为“手”,其下为“足”。

  这是篆文“夏”的写法。小篆中的“夏”字也是“人”形,但已经发生了伪变,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,只是一只大脚还在。

  隶书阶段的后期,“夏”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:上面繁体的“页”被写成了隶书“夏”字所示的形状,两边的“手”被省略掉了,下面的“脚”变成了“夂”。

  楷书中的“夏” 简化为这样,字形线索消失。

  立夏分为三候。“初候蝼蝈鸣”,蝼蝈也叫蛤蟆,是蛙的一种。这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、塘畔鸣叫觅食了。

  “二候蚯蚓出”,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,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了。

  “三候王瓜生”,王瓜也叫土瓜,这时已开始长大成熟了。从这三候的描述中我们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。

  立夏,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。立夏后,日照增加,逐渐升温,雷雨增多,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。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时至立夏,万物繁茂。希望同学们也要努力学习,不断充实自己。今天我们特邀三(3)班的黄筠雅同学为我们吟诵《立夏》。

《立夏》

·赵友直

四时天气促相催,一夜薰风带暑来。

陇亩日长蒸翠麦,园林雨过熟黄梅。

莺啼春去愁千缕,蝶恋花残恨几回。

睡起南窗情思倦,闲看槐荫满亭台。

  时光荏苒,季节交替,昨日还乍暖还寒,不想一夜熏风催走了春天的身影,迎来了夏的脚步。在骄阳之下,田野里,翠绿的麦穗已开始微微出现泛黄。经新雨过后,园林里,诱人的黄梅透出阵阵芳香:黄莺在枝头啼鸣似有哀愁千缕,彩蝶在凋零的花间驻留回旋像是幽恕未消。睡眼惺忪的我独倚窗前,静静地注视着槐荫遮掩下的亭台,心却飞到了天外。


本文网址:http://efx.csu.edu.cn/mingshifengcai/24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