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新闻
资料搜索
推荐内容
|
网课屏幕背后的故事
作者:科教室(策划),邹丽兰(编辑) 来源:原创 日期:2020/3/20 10:58:30 点击:10 加入收藏
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把我们困在家里。为阻断疫情向校园扩散,长沙市教育局统一为全市中小学生推出了各学科的网络课堂,我校成艳娥、武友松、李艳辉三位老师为此次市教育局第三、四周网络课程提供了课例,供全体小学生使用。我校三位教师接到任务后,精心准备,潜心研讨,全心付出,集教研组、名师工作室团队力量,与时间赛跑,为长沙市小学生送上优质网课全力以赴!?xml:namespace> 在研课、磨课、录课的过程中,留下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。每堂精巧的网课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尝试,关于努力,关于超越的平凡故事,让我们一起回顾。 接下长沙市疫情防控期间“停课不停学”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任务时,心里有些忐忑的,网络课堂隔着屏幕,师生间互动缺乏面对面交流时信息的灵活性、发现问题的及时性、反馈教学内容的全面性。怎样才能打破这一局限性呢?在备《我们一起读好书—<窗边的小豆豆>》一课中,我思考着如何提高网络课堂效率。 这是一堂整本书的导读课,对象是长沙市三年级学生,教学内容要选择大部分学生喜欢的,课堂目标应该具有普遍性,易于大部分学生接受。我结合语文课标学段要求及学生阅读喜爱,选择了欢迎指数最高的《窗边的小豆豆》。 课堂上教什么?我重读这本书,列出62个章节的要点,考虑20分钟网络课堂,我思考传统课堂的导读形式的改变,构思课堂建立师生互动,引导学生边听故事边画出心目中豆豆的形象,可以是词语,可以是图画,或许这样空中课堂会更有趣些。于是,我将网课目标定位在“喜爱阅读,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”上。 整体目标确定了,选择哪些内容呢?62个章节精彩纷呈,结合课堂及学生特点,我思考短时间内最能让学生留下印象的应该是有关联、有对比的章节。斟酌许久,舍弃了自己很多喜欢的章节,最后选定了《窗边的小豆豆》、《温泉旅游》、《你真是个好孩子》三个片段里的章节。这三个章节的特点是小豆豆的形象对比很鲜明,一读就能发现;还有原学校老师和巴学园小林校长的对比也很鲜明,读者一对比就有答案。三年级的学生要养成关注书信息的习惯,于是,我将教读封面信息放入其中。最终确定好所选教学内容:一个封面加三个片段。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阅读感受呢?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,给学生提供可选择、可操作的阅读方法,形成阅读思维习惯很重要。方法集中于一点,会限制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;方法太杂乱,教师无法现场反馈出学生所学信息,做不到临时调整。结合网课的特点,我选择了三种阅读方法:第一是感知思维导图提取信息;第二是写关键词,感知人物;第三是学会根据信息,提出问题。 根据上述思考,最终我将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为:以《窗边小豆豆》中的主角小豆豆的成长变化片段为主线,引导学生喜爱阅读,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。尝试带着学生读封面、赏片段,渗透不同的阅读方法,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,启发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。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、有思考、有互动、有收获,教学过程构思的很关键。我设计三个环节:谈话导入,激发阅读兴趣;渗透方法,导读《窗边的小豆豆》;介绍作者,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兴趣,而关键的体现师生互动是第二个环节。我在脑海中一次次演练过程,推测结果,一次次修改教学过程,最终以读封面、合作读、来默读、听故事四个环节呈现,课堂过程尽量兼顾学生自主、互动,老师的示范、学生的思考,穿插渗透三种阅读方法的指导。 回顾备课经历,重新认真读一本书,会让自己对书又有新的思考;梳理自己的思路,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;最后,课堂呈现的方式也很重要,没有学生的直接交流,需要老师将过程想得更加全面。 一次锻炼,一次进步,一次成长,且行且思,乐在其中。 ——成艳娥 新冠战“疫”仍在继续,“空中课堂”还在延伸! 白衣天使冲锋在前,直击新冠病毒;教育战线齐心协作,力保“停课不停学”。 《智走迷宫》一课在周二上午已经播出。播完后,好几位同仁发来信息,对这堂课给予了鼓励和肯定,说这堂课设计得不错。有一老师故作严肃状,要向我们这些录课的老师表达感谢,说“充实了学生的‘宅’家生活,让学生收心,家长安心!”其实,要言感谢的是我。在全民抗“疫”的特殊时期,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,我的内心是自豪的。而且,在短短几天内要准备一堂较高质量的课,何尝不是自我提升的好机会呢? <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> 前两周,我已在线学习了几位老师的精彩视频。周五晚上,当电话号码显示“刘旺主任”时,我已预感到任务来临。耳朵紧贴着话筒,仔细聆听录课要求:自选三年级的课外内容,最好能与前面的课组成一个系列,能结合这次抗击新冠疫情……,明天定好主题。 我该选什么内容呢? 犹如学生进行考场作文一般,脑海里快速地闪过一个个数学内容。有的趣味性很强,但难以与疫情相结合;有的能与时事紧密联系,但已被其他老师选用;有的难度太大,不适合三年级学生…… 正在踌躇不前时,脑海里闪过几天前和孩子一起玩的“走迷宫”游戏。大意是在N×N的正方形方格里,沿着横向或纵向把方格走完,每个方格只能走一次,里面画有“×”字的位置不能经过。这个内容能不能进行开发?我立马在纸上验证起来。 “学生从这个内容中应该学到些什么?” “怎样把“走迷宫”与当前抗击疫情结合起来?” “‘迷宫’能不能表示得更加简单明了?” “走迷宫的方法是怎样的?” “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明‘走迷宫’的技巧?” “‘迷宫’的难度怎么确定?” …… 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,答案也越发清晰起来。 在这次疫情中,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,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诸多“逆行者”和志愿者。可以利用“志愿者给被隔离者送物质”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;再借鉴“七桥问题”的方法,把“送物资”的实际问题转化成“走迷宫”的数学问题;然后在探索“走迷宫”技巧的过程中,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;最后在“众志成城、共克时艰”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“平凡英雄”的伟大…… <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> 虽君子慎始,然前路云雾迷蒙。框架虽搭好,但资料少,课件制作需要用到较多素材和动画,这些都只能自己设计、摸索和制作,我的视频剪辑水平也在此时不知不觉提高了!两天的闭门造“课”,坐暖了凳子,也孵出了《路在何方——智走迷宫》。经过专家、老师们的指导修改后,急忙驱车100多公里,赶回长沙进行录制。 录课地点定在龙湾小学录播室,我曾经在这里参加过多次教研活动,可称其为最熟悉的兄弟校。下午1点半,准时到达录课地点,刘校长和刘旺主任亲自坐阵指挥,和我一同录课的王利珍老师正在走台。虽然讲稿业已记熟,流程也在心里预想多遍,但真正开始录制,心中难免紧张。录播室的隔音效果很好,声音捕捉非常灵敏,轻微翻书的声音也会被记录下来,俨然大风吹过。站在偌大的教室讲台上,目光紧盯着摄像机,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,透过后面的隔音玻璃,隐约能看到几个身影。经过多次NG,下午五点终于录课完毕。紧接着,在李胜老师的帮助下,对课进行编辑。 晚上八点半,走出校门,看着空旷的街道,此刻已忘了疲惫和饥饿,怀着愉快的心情,打道回府…… 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在这次录课中,我深切地感受到长沙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,也体会到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,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,更新教育教学理念,还要努力提升信息技术水平,让新科技服务于教书育人。停课不停学,既是对学生的期许,也是对老师的要求。 前行之路不会一帆风顺,但我们定会不畏困难、勇往直前。在春风和煦、百花竞放的时节,让我们在校园重逢! ——武友松 疫情发生后,长沙市教育局响应“停课不停学”的号召,推出“空中课堂”。作为天心区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的一员,宅在乡下老家的我也接到“空中课堂”录课的任务。想到除了宅在家里不给祖国添乱,还能用老师的独有方式为这场“战疫”做出贡献,我兴奋不已。早早地开始认真钻研教材,查找资料,在天心区教研员欧阳秋老师以及工作室团队成员的帮助下,教学设计更是几易其稿,反复打磨。 可在设计录课方案时,我犯难了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,平时的教学就以其开放性和生成性,深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让老师绞尽脑汁。这样一门课程,或许也正是此刻宅在家里的孩子们最需要和期盼的。如何在居家抗疫的特殊时期,利用“空中课堂”开展实践活动?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我所承担的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樟树为例,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察活动。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观察活动的方法和工具,我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户外,自己拍摄、剪辑怎样观察樟树的示范视频;为了增强空中课堂的现场感,我发动自己班上的学生帮助录音,合成到录像课里,让电视机(电脑)前上课的学生也能参与并体验到课堂互动;课前,我搜集了许多与抗疫、春天相关的素材,剪辑成暖心有趣的开场视频;课后,布置学生根据特殊时期的情况因地制宜、举一反三,观察家里的黄豆、绿豆、花花草草等,完成“宅在家里的自然观察”……尽最大努力落实这门课程“综合性”“实践性”的特点。 为更好地呈现课堂效果,全家老小特意从老家赶到长沙,完成录课任务。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,从录课方案、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。为了达到最佳效果,反反复复的录制,可能因为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不到位,也可能因为一句话磕巴了,还可能因为和课件的切合不好,就这样反反复复,一遍、两遍、十遍、二十遍……感觉自己的脸都笑僵了,中间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了,可一想到屏幕前那些孩子们期待的面孔,还是咬一咬牙坚持下来,只为能给电视机前守候的孩子带去更好的课堂。 视频录好后,技术人员又剪辑合成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这堂《走近樟树》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享课程,终于通过“空中课堂”呈现在孩子们面前。 一堂看似简单的20分钟的课,背后是许许多多人,许许多多个20分钟换来的。一如无数个平凡的你我,汇聚成这场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。 希望孩子们都呆在家里认真上好网课,不要出门,我们一起在家,等春来。而我,从没像此刻这般,渴望和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对面,一起上课。 ——李艳辉 一堂短短二十分钟的网课,浓缩着一个团队的智慧与力量,彰显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。那些看似“毫不费劲”的背后,其实是老师们的“拼尽全力”。 本文网址:http://efx.csu.edu.cn/latestdevelopment/2321.html 上一篇:
加快智慧校园建设,提升教师信息素养
下一篇:
强教研引领,聚战“疫”合力(篇一)
|